推广 热搜: 化学  高中  数学  初中  英语  小学 

电子商品成为儿童视力“杀手”

   日期:2024-08-07     来源:www.aicaiku.com    浏览:411    
文章简介:暑假是中小学生治疗近视的传统旺季,医院眼科中心常常人满为患。有资料显示,现在国内小学生近视率为48%,初中达到70%,高中生则高达90%,并呈现低龄化、进展快的进步态势。

暑假是中小学生治疗近视的传统旺季,医院眼科中心常常人满为患。有资料显示,现在国内小学生近视率为48%,初中达到70%,高中生则高达90%,并呈现低龄化、进展快的进步态势。

以前前来验光的多数是11、12岁的小学生和高中生,这几年来明显有低龄化表现,不少刚入学的7岁儿童就前来验光了,6岁近视400度、7岁近视800度的孩子已是司空见惯,“我甚至还接触到3岁就已经患有干眼症的幼童”,广东人民医院眼科眼防所主任医师曾锦在同意记者采访中表示,父母应提升对孩子近视避免的看重,按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打造屈光档案,长期监测,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其中知道孩子视力的“远视”储备是一个要紧环节。

怎么样得知孩子的“远视储备”?

电子商品成为儿童视力“杀手”

一位3岁男生的爸爸妈妈向大夫苦诉:“一岁开始就给他玩iPad了,一给他就安静,不吵不闹,玩小游戏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只能给看一眼吃一口饭”。结果到了3岁一直揉双眼,去医院一检查居然是干眼症。“这么小的干眼症病人,我还是第一见到”,曾锦感叹,以往临床遇到的干眼症病人大多是成年电脑工作者。

这几年伴随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商品不断进入大家生活,iPad和手机成为父母哄孩子的第一“利器”,百试百灵。孩子哭闹不停就将iPad塞给他;孩子不吃饭就拿手机哄他;在家忙于家务或加班没时间照顾孩子,就把iPad给孩子安安静静地玩;这无声无息中给儿童视力安置了一位隐形“杀手”。

曾锦讲解,iPad、手机等大多电子数码商品屏幕用的是LED背光源,使得屏幕亮度更高,长期近距离视物的不好的刺激,可引起儿童眼轴的增长,诱发近视产生。

除此之外,儿童长期用手机、iPad还大概引发干眼症。眨眼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起着滋润眼球有哪些用途。正常人每分钟眨眼20-25次,假如长期对着电子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眨眼次数降低到5次每分钟,致使泪液过度蒸发和泪膜分布不均匀,容易引发干眼症。

按期检查,打造视力档案

中国的孩子近视发生率之高已是世界闻名。孩子长期用眼不当、父母缺少对近视避免的看重等等,致使了这个让人无奈的近况。曾锦表示,不少父母并没按期带孩子去医院做眼科检查的意识和习惯,父母也只有等到孩子说看不了解黑板上的字时才发现近视了。很难早期发现视力问题,秋后才算账是孩子和父母常见面临的问题。

曾锦建议,父母应孩子4岁或5岁有肯定的认知能力时开始,按期到医院眼科进行验光和眼部检查。把验光度数、眼轴长度、屈光状况、角膜曲率、眼压等数值记录下来,为孩子打造一份屈光发育档案。

屈光发育档案是对儿童打造动态的屈光发育过程监测跟踪系统,这不仅能够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如远视、近视、散光和弱视等;还能在视力正常的儿童中,筛选出近视眼的潜在问题,并准时进行干涉,减缓或者防止近视的发生。

保存远视储备,不要“寅吃卯粮”

曾锦重点强调视力“远视”储备对避免的用途,那样什么是远视储备呢?

第一,大家要知道,儿童进步为近视眼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生理性远视、正视、近视。通常情况下,新生儿视力较弱,其眼轴较短,眼睛都处于远视状况;一般,3至4岁的孩子都有2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伴随成长发育,视力渐渐趋于正常,孩子长到7-8岁的时候,眼球的大小基本定型了,眼轴的大小已接近了成人水平,这个时候这种生理性的远视就基本消失了,这一个过程被叫做“正视化过程。”

一般4至5岁的孩子的生理屈光度为+2.0至+2.5,也就是说都会有200至25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这200多度的远视可以作为“储备粮食”供“损耗”,“保护”他们不患上近视。在10岁前时,儿童的远视储备一般还比较多,大约还有150度没被“吃”完的远视储备。但假如不注意用眼习惯,近视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了。这意味着,远视储备的降低,是近视出现的一个早期信号。

曾锦强调,8岁-10岁前的孩子要特别注意“远视储备”,“倘若他们的远视储备仅剩50度,假如还不改变旧有些不好的用眼习惯,估计半年内储备将耗尽,孩子将成为近视眼。假如预先得知远视储备剩余量,通过科学的干涉方法控制近视的进步速度,至少可以将近视的发生延迟。因而对适龄儿童进行远视储备检查看上去非常重要。”曾锦医师强调说。

看远物爱眯眼或近视

儿童近视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需要一个过程,假如在这段时间,父母能多加注意孩子的异常举动,可能能尽可能阻止近视的发生。

曾锦提醒,儿童近视会通过细微的举动反映出来,比如,看远处的物体时会不自觉地眯眼或者拉扯眼角,歪着头看电视或者喜欢跑到电视机前看电视;频繁地眨眼或常常揉双眼;写字时头低得太低等等。平常多留神察看可与时发现儿童视力异常。

同时应培养好的用眼习惯:不长期用手机、iPad等电子商品;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和频率;不适合在光线昏暗或者光线强烈的环境下念书写字;在不颠簸的车上看书;培养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坚持做双眼保健操;多做户外活动,多远眺等等。曾锦还特别强调,孩子过早、过度学习钢琴,也不利于视力进步。

饮食习惯对于视力的进步也有要紧意义,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足,影响视力的发育。适合补充肉、鱼、蛋、奶等,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锌等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应降低雪糕、甜品等甜食的食入。

高度近视会有遗传倾向已是共识,父母双方其中有一方是高度看重都会有有遗传倾向,因而为了优生优育,为了下一代的健康,父母自己也应该注意视力的保护。

-温馨提示:

通过扩瞳检查,可以得知准确的孩子屈光度数,而远视储备就是孩子对应年龄的屈光状况。

通过眼前段检查,大家还可以得知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据国内外研究指出,眼轴与角膜曲率比值小于3.0时算是正常,假如接近于3.0或者超越3是近视发生进步的高危原因。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的眼睛都处于远视状况,伴随成长发育,渐渐趋于正常。直到学龄前基本达到正常,也就是说,5周岁以下的儿童,视力正常的规范和成人有所不同。而这一标准和年龄密切有关。青少年儿童标准视力与年龄密切对应,受成长发育原因影响,文献结果显示国内不同年龄儿童的规范视力是:2周岁0.5-0.6;3周岁0.9;4周岁0.9-1.0;5周岁及以上1.0或以上。简单的计算公式为:年龄×0.2。

国内摘掉

“沙眼大国”帽子

-有关报道

2015年6月6日,是国内第20届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告别沙眼盲,关注眼健康”。

提及沙眼,今天的青年已经知之甚少,然而沙眼过去是国内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十人九沙”是国内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真实写照。上世纪40至50年代,国内是沙眼高发国家之一,城市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到30%,农村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80%至90%,人群中沙眼致盲率高达5%。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主要传播渠道是一同接触的物体或者水。沙眼的感染与生活方法密切有关。反复感染沙眼可以致使睑结膜瘢痕及倒睫,倒睫可以对透明的角膜导致机械性损害,直至角膜混浊而致使视力损伤,甚至完全失明。

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华医掌握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谈到,国内防治沙眼工作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卫生生活习惯得到广泛推广,使得国内的沙眼时尚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国内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规范。这意味着沙眼这个过去在国内困扰过几亿人的疾病达成根治。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沙眼过去高发的16个省中,现在1至9岁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和15岁以上人群中沙眼性倒睫患病率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规范,沙眼在中国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终于摘掉“沙眼大国”的帽子。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